霍尔古吐地面厂房全面封顶,开启建设新征程 | |||||
| |||||
开都河畔,机器轰鸣渐歇,霍尔古吐水电站地面厂房屋面雁形板吊装作业完成,标志着地面厂房主体结构全面封顶。此次封顶不仅为后续砖砌体施工与机组安装奠定了坚实基础,也预示着项目建设迈入全新阶段。 地面厂房作为水电站的“枢纽”,选址于开都河二级阶地缓坡平台,布局科学。厂房总长57米,宽26米,厂顶至建基面高52米,采用岸边地面式布置。屋面雁形板作为厂房屋盖系统的核心构件,依托预制槽型梁支撑,在保障结构稳定与耐久性的同时,有效适应了当地特殊的气候条件,展现出优异的技术性能。 预制到吊装,破解“施工密码” 雁形板作为高强度、薄壁结构混凝土构件,因形似飞行的大雁而得名,兼具V形折板与T形板的优势,是梁板合一的新型屋盖结构。但其“薄壁、体量大、易开裂”的特性,也让施工成为整个项目的重点与难点。项目部以“精雕细琢”的工匠精神,从预制、运输、吊装到养护,构建了一套全流程精细化施工方案,成功攻克技术难关。 为确保雁形板预制质量,项目经过多次实地勘察,将预制场选址在机电仓库与物资仓库之间的空地上,占地面积约 3000平方米。而混凝土供应由混凝土拌和站保障,理论小时强度达120立方米每小时,完全满足施工需求;施工用水从项目部营地管路接引,主要用于雁形板养护;用电则依托场地内已有的二级配电箱,为钢筋加工、混凝土振捣等作业提供稳定电力支持。 在预制过程中,项目面临的首个难题便是雁形板跨度较长且属于薄壁结构,振捣困难,“这雁形板又薄又长,振捣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容易漏振,影响混凝土密实度啊!” 预制场技术员老黄看着刚支好的模板,眉头紧锁地对施工组长老雷说道。老雷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别担心,我们早有准备。这次专门采用C40细石混凝土,颗粒更细,流动性更好,能更好地填充构件角落。而且我们会采用多点下料的方式,分区域、分层次浇筑,每个下料点安排专人负责振捣,确保振捣到位,保证浇筑质量。” 除了振捣难题,还重点解决了另外两大难题:一是混凝土厚度与钢筋位置控制。雁形板作为薄壁构件,板面混凝土厚度及上层横筋位置极难把控,团队通过定制化模板、专人实时监测等方式,确保钢筋间距精准,混凝土厚度均匀;二是收缩开裂防控。因构件表面积大,混凝土干缩、温度裂缝风险高,创新采用毛毡全覆盖的养护方式,在混凝土浇筑完毕12小时内即开始浇水养护,且养护时长严格控制在28天以上;三是预应力孔道成孔质量。采用壁厚不小于3毫米的薄壁钢管抽拔成孔,接头焊接后打磨光滑,并用钢筋井字架固定,间距约5000毫米,抽管时机精准把控在混凝土初凝后、终凝前,有效避免孔道堵塞或变形。 此外,钢筋工程作为雁形板强度的“核心支撑”,也经过了多重严苛检验。下肋梁钢筋在模外绑扎成形后整体入模,保护层厚度通过成品垫块控制在20毫米;板面纵向钢筋人工放丝拉直后固定在端模板上,上下层横筋保护层均为 15毫米;纵向钢筋与预埋件搭接时,搭接长度不小于35钢筋直径,搭接区段内箍筋间距严格按规范执行。在每一批钢筋安装完成后,均需经过质检员、技术员与监理的“三方联检”,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,真正实现“零缺陷”入场。 每到这时预制完成的雁形板需从预制场转运至厂房吊装区域,运距约1500米,运输要经过预制场、厂坝连接路最后到达厂房安装间右侧下游施工场地。而雁形板跨度达 25米,吊装转运难度极大,这给运输环节带来了巨大挑战。“这么大跨度的雁形板,转运时要是受力不均,很容易损坏,这可咋整?”负责运输调度的老黄焦急地在预制场来回踱步。项目技术负责人黄刚见状,上前解释道:“老黄,别慌!准备采用一台25吨和一台50吨汽车吊配合转运,25吨汽车吊辅助调整角度,50吨汽车吊作为主吊,再配合雁形板转运车,先将雁形板平稳转运至尾水平台,之后再用塔机进行吊装,保证万无一失。” 项目部严格按照既定方案,预制场吊运时,2台汽车吊相互配合,缓缓将雁形板吊起,稳稳放置在配备减震装置的雁形板专用拖车上;运输过程中,沿途安排专人巡查道路状况,对坑洼路段及时修补,确保运输全程“零风险”。 而厂房雁形板吊装的“主力装备”是布置在厂房下游的 塔机,其起重能力完全满足单块大重量雁形板的吊装需求。但在吊装过程中,又遇到了新问题——安装间最边上塔机吊装重量不够,无法直接将雁形板吊装至指定位置。“这可麻烦了,塔机够不着,总不能让雁形板一直悬在半空吧?” 吊装指挥老胡说道。一旁的年轻技术员小刘连忙说道:“胡工,按照我们方案就好,雁形板吊装至塔机可吊范围内,然后在地面铺设轨道,使用小车配合卷扬机,将雁形板慢慢运输至指定位置,这样就能解决塔机吊装重量不够的问题了。” 随后,全员迅速行动,先通过塔机将雁形板吊至中间过渡区域,接着安装小车与卷扬机,工作人员仔细检查设备连接情况后,启动卷扬机,小车缓缓带动雁形板向指定位置移动,整个过程平稳有序。 此外,安装间1号、6号板因距离塔机较远,常规吊装方式无法覆盖,项目技术管理部创新采用“小车轨道滑移就位”技术,通过定制轨道、缓慢滑移的方式,将雁形板精准送达安装位置。吊装前,项目对施工机械进行了全面检修,对吊装路线进行了多次模拟推演,同时在吊装过程中,安排专人指挥,实时监测塔机运行状态与雁形板姿态,确保每一块雁形板都平稳落位。最终,在全体人员的协作下,所有雁形板均一次性吊装成功,安装精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,为厂房封顶画上了圆满句号。 施工保障,筑牢安全防线 项目地处山区,施工条件复杂,项目部以“防风险、保安全、提效率”为目标,构建了水、电、路“三位一体”的施工保障体系,为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。 厂房施工用电主要依托边坡位置的7号配电所,其中配备的变压器,设计高峰期负荷达1300千瓦,可满足厂房各区域用电需求。同时,为应对突发停电情况,项目还备用了1台300千瓦和1台150千瓦柴油发电机,形成“主电源 + 备用电源”的双保险模式。 施工现场所有管线均采用三脚架统一悬挂在混凝土结构表面,严禁随意丢弃在地面;过路管路则采用混凝土浇筑保护,顶部及左右两侧混凝土厚度均达0.5米,有效防止管线损坏,保障用电安全。 同时项目部规划了两条核心运输道路:一是混凝土运输道路,从混凝土拌合系统经厂坝连接路至雁形板预制场,运距约500米,确保预制所需混凝土及时供应;二是雁形板运输道路,连接预制场与吊装区域,运距约1500米,路面经过硬化处理,承载力强,可满足雁形板专用拖车通行需求。两条道路的畅通,为物资运输、机械调度提供了关键支撑。 地面厂房封顶并非终点,而是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的 “起点”。接下来,项目团队将全力以赴推进两大核心任务:一是砖砌体施工,将严格按照设计规范,确保墙体砌筑质量,为厂房内部设备安装提供稳定的空间环境;二是机组安装,依托安装间的充足空间与专业设备,精准完成水轮发电机组、辅助设备的安装调试,确保机组运行效率与安全性能。 从荒芜山谷到厂房林立,从图纸设计到主体封顶,霍尔古吐水电站的每一步推进,都凝聚着霍尔古吐全体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。面对山区施工的复杂环境、薄壁构件的技术难题,还有跨度带来的振捣、转运、吊装挑战,项目以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”的闯劲,以“精益求精”的干劲,圆满实现了阶段目标。 未来,项目团队将继续秉持 “安全第一、质量至上” 的理念,加强施工现场管理,优化施工流程,力争早日实现水电站并网发电目标。届时,霍尔古吐水电站将与开都河流域其他梯级水电站协同发力,为新疆地区提供清洁、稳定的电力供应,助力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“水电动能”。 | ||||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